
“所有单位,准备脱钩放船!”北京时间11月21日晚21:50,伴随着指挥的号令闻喜,由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船业”)为紫金矿业集团设计建造的载重2000吨散货船“金航一号”,在坦桑尼亚坦噶尼喀湖顺利吉水。
这不仅是一艘船的启航,更意味着中国内河船舶制造业成功驶向海外市场,为非洲内陆地区的大宗货物运输开辟了新路径。
2024年末,新能船业与紫金矿业集团签署订单,为其设计建造4艘载重2000吨散货船,用于坦桑尼亚境内货物运输。该订单为新能船业首个海外内河船舶建造项目,总金额超千万美元。
面对非洲内陆运输条件不足的难题,新能船业迅速组建专项团队,提出“模块化建造+异地总装”的创新方案:将船舶分段在山东工厂预制完成后,以散货与集装箱混合方式海运至坦桑尼亚,再在当地完成总装。
“从设计阶段我们就考虑到运输限制闻喜,图纸提前报送中国船级社(CCS)预审,并邀请客户实地考察自动化产线。”新能船业总工程师丁明师表示。经过三轮技术磋商,紫金矿业最终认可了这一方案。
“新能船业用数据和专业能力说话,成功解决了运输和技术难题。”紫金矿业市场总监黄孝隆如此评价。
新能船业的“出海”,并非简单的“交钥匙”工程。为保障船舶长期稳定运营,公司在坦桑尼亚设立了海外办事处,构建本地服务网络,并派驻技术团队长期支援。
在噶尼喀湖湖畔组装现场,中方工程师手把手指导当地工人焊接、组装。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不仅推进了项目进程,更在现场实践中为坦方培养了首批掌握大型船舶组装与维护技能的本土技术工人,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团队”。
首艘船舶顺利吉水,比合同节点提前9天完成,不仅体现了中国速度,也为解决内陆地区大型船舶运输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据介绍闻喜,“金航一号”总长70.08米,型宽15米,续航能力达1000海里。
在国家“双碳”战略指引下,济宁能源集团依托京杭大运河“黄金水道”优势和内河航运全产业链优势,抢抓内河船舶更新换代新机遇,与武汉理工大学、宁德时代等合作,建成投产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新能船业内河新能源船舶示范基地,开启“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新赛道。目前公司已具备2000-5000吨级内河新能源船舶大规模批量化建造能力,在手各类订单船舶185艘,成功交付61艘。
首艘海外订单船舶的成功吉水,是新能船业转型升级、走向深海的生动写照。通过技术创新与合作共赢的深度融合,中国制造正以更高性价比与更强适应性,精准应对世界性基建难题,与全球伙伴携手,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大众新闻记者 吕光社 通讯员 冯劲舸 张攀)
创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